上海海洋大学四项成果入选2025年全国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及养殖技术

发布日期:2025-01-09

浏览次数:29

近期,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学会公布了2025年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和重点推广水产养殖技术。经各单位推荐和专家评审等程序,共遴选出20个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和19项重点推广水产养殖技术。上海海洋大学牵头培育的三角帆蚌“申紫1号”和耐低氧团头鲂“浦江2号”入选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研发的“应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鳜鱼关键技术”和“中华绒螯蟹成蟹雌雄分养技术”入选重点推广水产养殖技术。这是学校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和重点推广水产养殖技术数量最多的一年,彰显了学校水产学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三角帆蚌“申紫1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紫色珍珠的定向培育。该品种,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择方法,经5代选育而成,于2018年正式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该品种的特点是贝壳珍珠质深,所产珍珠比例近一半为深紫色。由李家乐、白志毅、汪桂玲等组成的研制团队历时多年选育而成。“申紫1号”的成功入选,不仅标志着学校选育的淡水珍珠蚌良种得到了领域专家及企业的高度认可,更为我国彩色珍珠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团头鲂“浦江2号”新品种利用低氧胁迫下的速生性状选育技术,历经14年选育而成,新品种生长提高18.1%,耐低氧能力提高近1倍,有效解决了团头鲂不耐低氧对产量的制约,是国内首个耐低氧水产新品种。在李思发教授团头鲂“浦江1号”新品种培育的基础上,由邹曙明、郑国栋等开展技术攻关选育而成。浦江2号支撑多家国家级、省市级水产良种场完成品种升级,近3年繁育优质苗种15亿尾,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地区推广面积46万亩,有效推动了我国团头鲂产业的健康发展。

“应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鳜鱼关键技术”涵盖鳜鱼驯食配合饲料技术、鳜鱼专用配合饲料配制技术及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技术,实现了鳜鱼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对活饵料鱼的完全替代,极大地降低鳜鱼养殖成本,促进鳜鱼养殖从“以鱼养鱼”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模式的转变。该技术已在广东、浙江、江苏、江西、上海等地陆续开展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余亩。这项成果的取得,与我校陈乃松和李松林以及他们的研究生为核心的团队多年来的潜心研究是分不开的。

“中华绒螯蟹成蟹雌雄分养技术”由吴旭干牵头自2015年起组织团队开始技术研发,先后确定了中华绒螯蟹全雌全雄养殖的适宜蟹种放养密度、水草种植模式、雌雄营养需求和最佳育肥时间等技术参数,研发出雌雄专用的育肥饲料及配套养殖管理技术等,对以上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后撰写了“中华绒螯蟹池塘雌雄分养模式及操作规程”。雌雄分养的成活率和亩产分别比雌雄混合养殖分别提高15%和20%左右,亩利润增加1500元左右。本技术在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等主产区进行推广,近3年累计推广5万余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充分发挥上海水产‘种源基地’的作用,依托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国家队,2个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团队,积极推广水产‘上海基因’覆盖范畴,上海海洋大学创制了占据国内罗非鱼养殖6成以上份额的新吉富罗非鱼、国内首个草食性鱼类新品种“浦江1号”,首个草鱼的新品种“沪苏1号”。我校将持续强化水产一流学科体系建设,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努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和紧密度,奋力开创世界一流特色大学建设新局面。

(供稿:水产与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