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 “插班生”搭班“少塘主”,暑期实践他们探索稻鱼共生与农遗传承

发布日期:2024-07-19

浏览次数:54

穿梭稻田里,蹚水金鳞间,7月8日-14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行走的劳动课堂”——“水上”科技小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跟随老师一起穿梭在水稻田间,深入位于“中国田鱼之乡”的浙江青田田鱼产学研基地及周边农业科技前沿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认知教育、劳动实践、技术推广与调查研究活动。

“插班生”报到,稻香鱼跃之间,领略生态智慧

为了让大家更快熟悉和了解,学习的第一站从方山乡的世界首个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开始。田鱼是浙江青田人对当地稻田养殖的一种鲤鱼的俗称,是我国稻鱼种养中最具特色的鱼类养殖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商业开发和文化传承价值。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我是团队里非专业的‘插班生’。在参观学习后,产学研基地里的学长学姐们就鼓励我们赶紧下田体验。”食品学院2022级生物制药专业的本科生陈薄羽作为非专业学生,此番跟队学习体验,从施用药剂到下田养鱼,陈薄羽感到非常新奇。

“来到农遗青田,在这里体验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看见红绿交替的‘彩色’浮萍,第一次见到鱼背部离开水面还能‘直立’的田鱼,第一次接触世界农遗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看到各色的青田田鱼栖身田间,每一次新奇的体验都构成了我丰富的插班经历”陈薄羽在返程前满足地分享着这几天的体验,“虽然初来乍到,时常会因专业知识受限而接不上团队成员的互动探讨,但正是一次次地求知和劳动实践,让我在传承世界农遗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课堂中学到了生动的一课,这将成为我本次插班实践中难以忘怀的体验。”

团队协作,田间劳动正当时

“这几个池子怎么快干了?”“插班生”配合上有专业背景的“少塘主”,本来还信心满满,可刚参与工作的同学们就遇到了小插曲。

“我们那会正在开展稻田蓄水放鱼时,在第一步蓄水上,大家就遇到了问题。”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生金默说,池子里放了一晚上的水,有几个池子却迟迟无法蓄满所需的水位。其中一个池子的输水管甚至因堵塞而停止了工作,这不仅仅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也会阻碍后续的放鱼苗工作。

“我们还是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团队成员迅速返回仓库,拿上装备,来到田间开始排查,踩在狭窄的砖坝上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将铁丝插入水管钩出异物、用铲子拨开浮萍检查有无漏水情况、将发现的漏水口补上……”最终,团队齐心协力,用一上午时间,最终将所有池子的密闭性都进行了排查,并成功完成了蓄水的工作。

“蹲在村口的桥墩子下,戴着防护手套,人手一把剪刀,把塑料网剪得‘噼啪’作响。午间温度超过38度,汗流浃背,可我们却忙得不亦乐乎。”团队成员逐渐分工明确,一些成员负责将塑料网剪成合适的大小,而剩下的人则负责将剪好的塑料网进行修边以免划伤鱼苗。默契的配合下,团队迅速地完成了进出水口16张拦鱼网的制作。遵循着当地技工的指导,大家将拦鱼网用砖块固定在了进出水口处。当最后一张网被固定好,夜幕已悄然落下。

放苗工作的第二天,团队成员便早早地起床,清点鱼苗、清洗水桶、给鱼苗消毒。“放苗需要在早上开展,所以我们都很早起床,趁着水田的水还没被太阳晒热时进行,以免水田与育苗池水温温差过大,导致鱼苗应激。”大家拎着分配好的鱼苗,小心地保持着平衡,慢慢地沿着砖坝移到对应的水田,最后缓缓地将鱼苗倒入其中。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鱼苗不大,但是要求不少。”在去往实验室的路上,2022级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徐烨彤讲解:“目前小院的研究重心放在了青田田鱼对稻田环境的适应性上,聚焦于水稻田环境是如何对青田田鱼的外形特征与生理特性产生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帮助周围农户进行田鱼的育种,通过群体杂交选育出更符合农户需求、生长性能更优的新品种。鱼苗的培育在实验室外的帆布池里进行,需要定期换水清理与喂食。日常喂料都在鱼苗体重的百分之十以内,刚换过来的鱼苗,会有些不适应新的环境,进食欲望比较低,就喂得少一点,以免鱼食过剩污染水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生董吉洋,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内陆成员,初次踏入浙江水乡,亲历田鱼的育种过程,感触良多。在惊叹于田鱼与稻田共生的智慧同时,体会到了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的交融。董吉洋说:“我们的专业是很接地气的,我觉得作为未来的新农人,只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多去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首次踏足宁静的乡村、初次尝试下厨,此外更是首次深入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亲手触摸到农业科技的脉搏……对于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生金默而言,此番更是一段满载而归的旅程,她说:“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感觉十分丰满。当刘其根老师、高谦老师在课堂上描绘的千百年来传承耕作、和谐共生的画卷真实地在眼前铺开时,没有人会不被其吸引,每一个新农人都想为其尽一份力。”

(撰稿 摄影:董吉洋、金默、李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