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国人食用河蟹的历史已有6000多年,经长期的历史沉淀,总结出我国有三大名蟹产地:一是古丹阳大泽(地处皖南和苏南相连的300万亩湿地)生产的“花津蟹”,此蟹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二是河北白洋淀生产的“胜芳蟹”,此蟹早在元代已闻名;三是江苏阳澄湖生产的“阳澄湖大闸蟹”,此蟹在明清时代开始出名。
改革开放后,原来的古丹阳大泽,如今的安徽当涂的丹阳湖、石臼湖,宣城的南漪湖和江苏高淳的固城湖、石臼湖流域,这一大块湿地的河蟹养殖业又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此块湿地生产的河蟹以其养殖环境保护好、产量高、品质优在我国名列前茅。为此,我校王武教授将这一大块三角形的湿地称其为河蟹养殖“金三角。
2011年8月25日一清早,水产与生命学院王武教授、李应森教授、陆宏达教授与邱军强博士带领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前往河蟹养殖“金三角”的第一站——安徽省当涂县开展为期2天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当涂县近5年来,大面积推广我校王武教授及李应森教授总结的河沟生态养殖新技术——“当涂模式”,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2010年当涂河蟹产业再创历史,河蟹生态养殖面积超过30万亩,河蟹产量达1.3万吨,产值接近10亿元。从业人员收入再创新高,2010年全县养蟹户的年收入15~25万元,比种植业的农民人均收入高7~10倍。
25日下午,服务团在县水产局陶顺宝局长的陪同下,冒雨来到当涂县湖阳乡均庆河蟹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调研,此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就是我校王武教授和李应森教授。服务团得知今年又有一大批农民加入了合作社,养蟹面积从9800亩扩大到15000亩;看到我校推广生态养蟹技术在当地开花结果,看到均庆合作社80%的社员都已住入别墅,当地称“螃蟹楼”,大家十分高兴。服务团对当前社员最关心的蟹病防治进行了现场指导,并对以李应森教授主编的“湖阳乡现代渔业示范园总体规划”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服务团在乌溪镇蟹种养殖基地调研

服务团在蟹种池现场了解今年蟹种生产情况

服务团与当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座谈

服务团为当涂县基层水产推广人员举办培训班
26日上午,服务团在当涂副县长周开林、县农委主任魏晓根、乌溪镇党委书记许仲良等的陪同下调研了乌溪镇生态蟹种养殖基地的生产及经营情况。该镇平均亩产蟹种175Kg以上,且规格大、质量高,亩效益超过5000元。王武教授介绍我校在辽宁盘锦推广稻田种养结合——“盘山模式”的情况,建议当地将蟹种养殖与水稻栽培相结合,实施“种养结合”、“蟹田种稻,稻蟹共生”,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当地技术人员的一致赞同,并具体研讨了试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26日下午,在当涂县基层水产推广人员培训班上,陆宏达教授以“中华绒螯蟹病害、防控以及存在问题”为题,进行了一场生动的、针对性强的讲授。陆教授不仅介绍了河蟹养殖过程中易发的寄生虫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及细菌性疾病的常见种类及防治方法,而且针对其它河蟹养殖地区重新发现的疑似“抖抖病”的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预警和防控措施;最后,陆教授针对抗生素的滥用及微生态制剂的不合理使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随后,王武教授以“当涂河蟹养殖的问题与对策”为题,详细剖析了当涂养蟹产业存在:小富则安思想、项目单兵团作战、基础设施建设迟后、缺少良种繁育体系、缺少稳定的蛋白源供应基地、水产品质量安全、小生产习惯势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市场营销处于原始阶段等8个方面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开发本县的智力资源、大力推广河蟹专用配合饲料、增加混养种类(特别推荐细鳞斜颔鲴和河川沙塘鳢两条鱼)、推广信息化养殖、实施养殖技术标准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挖掘当地“蟹文化”等8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涂县主管部门、科技人员以及各乡镇的技术指导员共40多人参加了培训,他们深感这次教授博士下乡服务是解决问题的及时雨,是新技术的播种机,纷纷表示对教授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好好消化,在今后的工作中具体落实,并希望以后在具体实施细节上得到进一步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希望与海洋大学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撰稿、摄影:邱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