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四:无悔的选择,雨后的彩虹

发布日期:2011-07-14

浏览次数:3040

——访海洋科学学院退休教授王尧耕
 
       王尧耕,男,汉族,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上海市水产专科学校渔捞科,1952年起在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任教,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2009年7月荣获中国航海教育贡献奖。王尧耕教授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开拓者,负责组建了初期的远洋鱿钓技术组,65岁仍坚持出海,同时担任我校与中国水产总公司联合成立的远洋渔业研究室主任。

王尧耕教授在2009郑和与航海国际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为求梦圆,不畏艰险
       解放前吴淞水产学校以航运出名,年轻的王尧耕教授也是怀着可以出海远洋的梦想选择了水产学校,选择了捕捞科,从此他就和水产教育事业结下了一生之缘。
       这个专业让年轻时的王教授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晕船,这是这个行业最普遍的问题,初入这行的他也没能逃脱。在山东实习的时候他睡在船头,也就是行船时摇晃的最厉害的位置。如果遇到大浪,整个人都会腾空。那时候又是冬季,北方的冬季特别的冷,船里就烧起了煤火取暖。这样一来,烧出的煤烟就成了问题。前几次出海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吃不下饭,可又不得不吃。于是为了保证体力和营养,他不得不吃了吐,吐了再吃。此外还要强迫自己到甲板上吹海风,以此尽早克服晕船。除了晕船,第二个就是安全。比如船行至浅水区,不仅要避免搁浅,在船的一起一落中也可能对船底造成损害。在船上生命都有危险,更别说什么天伦之乐了。
       几次出海的艰苦让年轻的王尧耕教授感觉在这个专业做下去不容易。果然,回去后有的同学就改行了。“专业这么苦,到底要不要坚持,怎么坚持”成了当年王教授思索的问题。
 
创新理念,勇往直前
       王教授认为,要不要坚持关键是看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类。工作不应该是为了赚很多钱来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追求。如何看待工作,这是一个大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想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只有把大的问题解决了,具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渔业资源这个专业对社会及人类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斤鱼可以代替一斤粮食,虽然吃的粮食不多,但营养是够的。不仅过去,现在也是这样。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大家每餐都是吃的很饱,实际上营养不一定跟得上。像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并不追求吃的多,但对鱼、蛋等副食品看得很重,这也是我们国人需要改变观念之处。
       后来的经历也让他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国家的贡献。比如当时学校接受国家给的任务“关于在长江口南岸带鱼的幼鱼分布情况调查”,国家希望通过调查确定是否要在长江口修建保护区。王教授一行连续三年、每年七、八、九月份对此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建议“设立长江口带鱼幼鱼保护区”,以防过度捕捞。此前日本渔民也在该领域捕捞,他们反对限制捕捞,但看了调查报告之后也心服口服了。
       正因为王教授对自己和自己所学专业有着清醒的认识,树立了正确了理念,才使他坚定地在水产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一直走过来。
 
尊重实践,深入调研
       王教授强调,要坚持下去必须去做,说空话没有用。如果做,就要做出成绩来,不能只是机械地出海,带学生实习。比如如何掌握近海的渔业资源问题,他借鉴日本及苏联的经验,特别是对苏联的一套系统方法论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手段。通过调查研究,自己拿到了第一手的资料。然后与课本对照,哪些应该相信课本,哪些应该相信实践。王教授强调,有了实践才有了质疑权威的权力。王教授也劝告我们,跟着老师进行理论学习是基本的,但要学会自己通过实践进行问题的思考。
       王教授还举例说,当年他们在近海捕鱼时发现小黄鱼和大黄鱼并不在同一地方生存,小黄鱼靠外,大黄鱼则在里面。也许大部分人并不会在意这个现象,或许觉得理所当然。王教授却认为越是看似简单的事情越应该提出疑问。通过研究,他发现大小黄鱼的生活习性是和它们身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
 
心怀远见,勇挑重担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王尧耕教授一直从事的是近海渔业资源的研究,深刻感悟着我国渔业资源的变化。到了七十年代,因为过度捕捞,近海的渔业资源已经不多,国家的政策导向也从捕捞调整到养殖。这样一来,近海渔业的研究队伍逐渐缩小,剩下的专业人员也没有什么研究调查可做了。由于当时认识不足,没有远见,加之管理上缺乏强硬的手段,认为人定胜天,从而造成了许多物种的减少,令人叹惜。面对同行的转业和消极情绪,一开始王尧耕教授也跟着发牢骚。但后来他发现既然资源已经减少,与其这样,不如将以前收集到的资料好好整理,提炼出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方法,也是对国家做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国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进行远洋渔业,海洋渔业专业终于又活跃起来了。1989年中苏(俄)渔业谈判上苏联答应给中方2000吨的太平洋褶柔鱼配额。王尧耕教授发现这是一个机会,积极响应并申报该项任务,上海水产大学最终获得负责此项工作。1985年日本的水产学校曾赠给我校一艘拥有鱿钓设备的船,但设备已经陈旧,必须修理调试才能使用。面对时间紧责任重,王尧耕教授马上组织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八月份如期起航,前往日本海开展鱿钓任务。
 
总结经验,科学发展
       这是远洋渔业的第一次尝试。在欣喜之余,王尧耕教授冷静地分析形势:第一,远洋渔业资源丰富,但要牢记近海渔业的教训,不能盲目追求捕捞量,影响资源的持续性。第二,日本海毕竟小,更广阔的海洋还在外面。于是1992年他向上级渔业主管部门建议去北太平洋进行远洋鱿钓。得到批准后,1993年他联合几家公司的6艘船雄心勃勃地前去探捕。结果却以失败告终,根本就捕不到什么鱼。当时就有船长不满意,公司的人也抱怨投资失败。当时王尧耕教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依然坚信可以捕到鱼。于是他做了认真的分析,找出了日本海和太平洋鱿鱼的较大差别,因此次捕捞过于靠近日本,而实际渔场在更往东往北的方位。
       1994年,王尧耕教授再次要求到太平洋进行鱿钓探捕,他又组织了6艘船,在众人的怀疑声中再次来到太平洋海域。他要求6艘船“一”字排开,采用十分艰苦的“地毯式”探捕。功夫不负有心人,喜获渔场和频频高产的消息迅速传回国内,渔业界再次雷动。“实践出真知”。王尧耕教授认为要不断探索,不能因为某次的失败而放弃,不能因为别人的猜疑而自己也怀疑。成功喜悦之后,他又思考鱿钓这个产业的发展问题。如何提高技术,设备如何国产化,如何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如何扩充队伍,如何保障产业的科学发展……成了王教授日夜思索的课题。
       现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王尧耕教授仍在思考着中国鱿钓事业的未来。

(采访:王铁铮、李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