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80届淡水养殖专业校友金满洋
金满洋,男,1955年生,宁夏黄铎堡人,中共党员,厦门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前身)1980届淡水养殖专业。曾任固原县农业局副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务所副所长,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上海海洋大学校友联谊会宁夏分会会长。

1978年我作为最后一批由国家推荐的“工”字牌大学生,来到了厦门水产学院学习(现上海海洋大学)。在校学习了三年之后,回到了可爱的家乡宁夏,一直从事水产方面的技术推广工作。
温暖的校园生活
厦门的校区在海边,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感到很新鲜,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感受海边潮湿的海风,而且那时候还没被怎么开发,风景都是纯天然的,美丽极了。初来乍到,我对南方的生活很不习惯,以前在家里都习惯了吃面食,而那个时候学校食堂里每顿吃的都是米饭,而且还是和地瓜干一起蒸熟了吃得,很多时候大米都生了虫子,条件很是艰苦。但学校每月都会发给我们每人十五元五角的生活费,要知道那时候的一顿饭只有二、三角钱,一个月这些钱基本够用了,而且学校还会发三、四元的奖学金。说起上这个大学来,真的不容易,我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去农村劳动,后来才推荐上了大学。我们那时候,文凭还不叫本科,叫做大普,学制只有3年,每天差不多上4节课,基本上都是上午上课,下午自习,那时候学校的学习氛围特别高,从来没听说过有逃课的,上课睡觉这些情况更没有,每到下午大家都会去图书馆学习,查阅一些专业的书籍。
那时我学的是淡水养殖专业,当时只有两个班,“华东班”和“西北班”,总共只有49个人。当初我被分在了“西北班”。因为班里总共有29个同学,都是来自甘肃、宁夏、陕西、新疆等西北省份的。
那时我们是九个人一个寝室,寝室很大,是最原始的上下铺,虽然人很多,但是大家每天生活在一起很热闹,白天除了上课我们课余活动也很丰富,我的游泳就是在学校学会的,当时除了游泳我们还经常打篮球、乒乓球等,偶尔在周末的时候几个人一起去看场电影。晚上就一起用煤油炉子做饭吃,吃完饭就在一起聊天,十一点睡觉前都会吹号,吹完号大家都会熄灯安静的睡觉。
在学习方面,因为平时学的都很扎实,所以考试的时候也不觉得难,而且当时班里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是初中毕业后被推荐过来的,几乎没有接触过高中的课程,所以老师们为了照顾这一部分同学,考题出得也比较简单。我的化学很好,像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这些课几乎从没下过90分。那时在高中学的都是俄语,我接触英语还是在大学才开始的,但是基础打的很扎实,所以后来参加工作回到了宁夏,在高级知识分子的英语统考中,翻译一篇英文科普文献,我是唯一一个通过的人,这可都得归功于在校的学习。值得高兴的是当初学鱼类分类学,我们还接触了拉丁文,也学过电机工程等工科方面的课程,但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学校里没有开设过高数、统计之类的课程,在这方面也就不太懂了。
我是北方的,学校在南方,由于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从家到学校要坐大约四、五天的火车,一路上要转很多地方,从鹰潭到厦门就要一天的火车。所以在学校的三年里,我中途只回了一趟家,当时是从南京上车,一直站到了西安才有位子。不回家的时候,过年就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包饺子吃,学校还会给我们每人发一块肥皂、一包糖为春节礼物,让这些身处异乡的我们也有了像在家过节一样的感觉。老师及学校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对家的想念也少了许多。
优秀的导师如一盏明灯
当时教我们的是一批十分著名的老教授,像孟庆闻教授、宋天福教授、王武教授等,都是专业里的知名教授,责任心很强,记得临毕业的时候我们还在加紧上课,并不是教学的目标没有完成,而是老师们怕我们出了校门知识不够用。正是导师们的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给我们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更对我们以后对于工作的态度有了很深的影响。导师们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榜样。
学校不仅教授我们很多理论知识,而且也很注重我们的实践能力。记得刚入校不久我们就开始实习,第一次接触鱼苗的人工繁殖,当时觉得特别的新奇,我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养鱼,更别说人工繁殖了,所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我们还去过钱塘江进行水产资源调查等实习活动。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来到了上海,导师带着我们在青浦淀山湖的上海水产研究所实习,在很大的鱼塘里进行鱼苗的繁殖。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母校当年安排的各种实习,正是实践让我们对书本的知识有了更具体、更实际的认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开母校 回到基层去
我们毕业前也要写毕业论文,但是并不答辩,而是由学校的教授出示鉴定材料。毕业后离校回家工作,心情是既难受又开心,难受的是要离开校园,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了,很舍不得;开心的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以工作,可以为祖国做贡献了。毕业后我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到最基层去。所以我收拾了行囊,回到了老家宁夏,被分配到了固原县水电局的沈家河水库渔场培育鱼苗。后来又在农业局、水务所等单位任职,现任宁夏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虽然离开了学校,我对自己的专业仍然继续深入研究,在工作之余,我还在《宁夏农林科技》等杂志上发表过很多专业论文。
不曾忘怀我的母校
虽然已经毕业了很多年,但是我们宁夏的校友们仍然心系母校,我们在1994年成立了宁夏校友会,经常会进行一些学术上的讨论,以前老一辈的校友们,大多已经退休回到了老家。我作为现任的校友会会长,我仍然和学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也去过新校区很多次。新校区建设得很漂亮,设施也很完善。希望各位海大的学子们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静下心来,戒骄戒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学扎实,走出去,多搞实践,真正的能学以致用。
(口述:金满洋 访问:王婧茹 整理: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