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7-07-05
浏览次数:4355
今天出版的文汇报以“14年无一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为题,对上海市高校构建物质精神双助体系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集中报道,文中对我校开通“创业帮困绿色通道”工作作了重点报道,现摘录该文如下: |
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特困生小臧在校园里开了一家淘宝小店,经营之初常为商品销路犯愁,该校扬帆创业公司指导老师与他一起分析后定下“拾遗补缺”经营战略,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该校新近成立的扬帆创业公司面向贫困学子,只要商业企划书通过评估后即给予大力支持,至今已有8名贫困同学通过创业帮困绿色通道当上“校园经理”,他们说:“在创业中学会的守信、高效和自立,将让我终生受益。” 在不断完善“奖”、“贷”、“勤”、“补”、“免”五项帮困助学措施的基础上,市教委和沪上各高校注重育人,构建物质、精神双助体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意识。 据2006年11月1日统计,本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55.15万人,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400元以下的有83791人,人均月收入320元以下的特困生51270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5.19%和9.30%。本市帮困助学的一些工作已先于全国开展,如率先在高校设立“上海市政府助学奖学金”,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帮困助学和专业奖励政策,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民办高校学生享受与公办高校学生同等政策,成立市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2006年,上海各高校帮困奖学金总额为5871.92万元,受益学生45924人。至2006年11月1日,全年本市共有39330名贫困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总计发放贷款2.88亿元。从1993年至今,上海高校未出现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上海高校助学措施日益系统化、多样化、日常化。为使家庭贫困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缓解经济困难,各高校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助学举措。上海理工大学与杨浦区62家民营企业签署《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组织了100余名贫困生进行社会实践;上海大学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素质拓展,“勤工助学训练营”、“高效团队训练营”等深受欢迎;上海财经大学在帮困助学中渗透以诚信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华东理工大学开展心理咨询讲座,通过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把帮扶自然地转化为励志。 各高校高度重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积极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全年校内勤工助学补贴总计达1.30亿元,96266名学生获益。华东师范大学今年再次推出新举措,对一万多名参加家教工作的大学生进行质量跟踪,评定服务星级,引导学生创优学优,为培养未来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近三年来,上海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收益每年保持3000万元以上,贫困学生不仅在勤工助学中获得了相应报酬,而且在了解社会中锻炼了自己。 除在物质上提供帮助外,各高校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精神资助,引导学生自立、自强。由贫困学生自愿组织成立的同济大学“自强社”是上海高校第一个以“自强”为主题的学生社团组织,成立至今组织开展了很多志愿者服务活动。东华大学成立了以贫困学生为主要成员的阳光服务队,每年获得1000元以上资助的学生每学年须完成50―100小时的公益服务,如今阳光服务队已经成为引领校园文明、优良校风、学风的重要力量。 上海高校助困育人新机制的形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社会、服务他人。复旦大学助学公益类社团由不同的助学金项目的获助学生组成,他们有的在火车站热心为人指路,有的在上海科技馆当起了科普宣传志愿者。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采取爱心家教、真情回报社会等活动,将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品学兼优的学生输送到社会进行“爱心回报社会,结对助学”活动,每年为周边社区的家庭提供义务家教服务。 如今,在上海水产大学负责校园报纸分发、回收的“物流经理”小郭,为同学搭建二手书交易平台的“书香经理”小胡,经营校园牛奶亭的“牛奶经理”小傅,不但全面承担市场开拓等任务,还创出了近200个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淘宝小店经理小臧还把自己的收入捐给了“校园温暖基金”,用于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
(摘自:文汇报 记者 李雪林 2007-7-5) |
(宣传部)